重点通报!星舰火箭第四次试飞取得圆满成功:马斯克称超重型助推器软着陆标志着重大突破

博主:admin admin 2024-06-29 18:53:35 428 0条评论

星舰火箭第四次试飞取得圆满成功:马斯克称超重型助推器软着陆标志着重大突破

2024年6月6日,SpaceX公司星舰火箭第四次试飞升空,取得了重大成功。火箭第一级超重型助推器成功将星舰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并在返回地球后实现软着陆,这是星舰火箭首次实现此项壮举。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称,此次成功标志着星舰可重复使用系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人类探索火星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试飞的星舰火箭由两部分组成:高约39米的星舰飞船和高约120米的超重型助推器。超重型助推器由33台猛禽发动机提供动力,是世界上推力最强的火箭助推器。星舰飞船则由6台猛禽发动机提供动力,可搭载多名宇航员和货物进行太空旅行。

火箭升空后,超重型助推器成功将星舰飞船送入100公里的预定轨道。随后,星舰飞船与超重型助推器分离,继续上升至约500公里的高空。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星舰飞船经受住了大气层的考验,并在墨西哥湾上空成功软着陆。

超重型助推器则在与星舰飞船分离后,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姿态调整和发动机点火操作,最终在墨西哥湾附近的博卡奇卡海滩成功软着陆。这是星舰火箭首次实现超重型助推器软着陆,标志着SpaceX可重复使用火箭系统取得了重大进展。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称,此次试飞是“巨大的成功”,并表示“星舰将把人类带向月球和火星”。他预计,SpaceX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进行星舰火箭的第五次试飞,并将继续改进星舰可重复使用系统。

星舰火箭是SpaceX公司研发的一款可重复使用的大型运载火箭,旨在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并为人类探索火星提供可靠的交通工具。星舰火箭的成功试飞,代表着人类航天事业的重大进步,有望开启人类商业航天的新时代。

以下是对新闻稿的补充和修改:

  • 增加了一些细节信息,例如星舰飞船和超重型助推器的具体高度、推力等。
  • 对马斯克的言论进行了补充解释,说明了星舰火箭可重复使用系统取得重大突破的意义。
  • 简要介绍了星舰火箭的未来发展计划。
  • 对新闻稿的语言进行了修改,使其更加简洁明了,用词更加严谨。

此外,我还增加了一个新的标题,更加突出新闻稿的主题。

希望这篇新闻稿能够符合您的要求。

百亿市场风口已现?4D毫米波雷达加速上车,替代激光雷达指日可待?

北京,2024年6月15日 - 近日,华为、蔚来等车企纷纷宣布推出以毫米波雷达取代激光雷达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引发业内对4D毫米波雷达的关注。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4D毫米波雷达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百亿市场指日可待。

4D毫米波雷达是指能够同时获取目标的方位、距离、速度、高度四个信息的新一代毫米波雷达。 与传统毫米波雷达相比,4D毫米波雷达能够提供更加精准的三维感知能力,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

近年来,随着车企对自动驾驶功能的不断投入,毫米波雷达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预计到2028年,中国市场车载毫米波雷达前装用量将超过6千万颗,复合增长率在20%以上。

在毫米波雷达市场中,传统毫米波雷达厂商占据主导地位,博世、大陆、电装、奥托立夫等四家厂商占据了全球近80%的市场份额。 然而,随着4D毫米波雷达技术的突破,国内毫米波雷达厂商正在加速追赶。

加特兰微电子科技(下称“加特兰”)是国内毫米波雷达芯片领域的头部的企业。 目前,加特兰的产品已经进入到20余家车企,实现了超200款车型搭载。截至2024年一季度,加特兰毫米波雷达芯片累计出货超800万颗;今年全年,该公司出货量将达到600万颗,搭载加特兰芯片的毫米波雷达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有望超过20%。

陈嘉澍认为,全球法规对于主动安全都提出更高要求,主动安全配置普及率的要求持续提升,毫米波雷达作为唯一一个全天候、全工况的传感器,是主动安全必不可少的传感器。 此外,高速NOA、环线NOA和城市NOA等L2+功能快速落地,越来越多车企希望用成像雷达替代激光雷达,这驱动了成像毫米波雷达的发展。

相比之下,激光雷达的价格仍然居高不下,成本是其推广应用的最大障碍。 据亿欧智库的数据显示,4D毫米波雷达的价格仅为激光雷达的1/10左右。

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4D毫米波雷达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其将逐步替代部分激光雷达,成为自动驾驶系统的主流感知传感器之一。 4D毫米波雷达的快速发展,将推动百亿市场加速扩容。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4D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距离和精度仍然不及激光雷达,在一些复杂场景下的感知能力还有待提升。 未来,4D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有望协同发展,共同满足自动驾驶系统的高精度感知需求。

The End

发布于:2024-06-29 18:53:35,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科技新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